林勤忠不闲,很忙。
但是再忙,也想赶到传说中沈明洲全力以赴参赛的现场,亲眼见见第一作者。
现在,人见到了,答辩听了。
理论他懂,图表他看得清,然而最关键的程序算法、应用实现的可能性,沈明洲和欧阳博艺统统没提。
对其他普通学生,他的态度包容温和。
对沈明洲,他的态度严肃急切。
林勤忠说:“我想看看这项技术的建模过程。”
沈明洲站在台上,犹豫片刻。
模型建立的过程不难,可是会场提供的电脑性能,不足以支撑模型需要的运算。
于是,他说道:“建模过程很简单,但是这里没有相应的程序软件。”
拒绝得果断,林勤忠有些失望。
然而,沈明洲继续说:“我先给您看看这项太阳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吧。”
林勤忠:!!!
一直摆放在沈明洲身边的减震箱,汇聚了报告厅上百双视线。
太阳能技术的实际应用?
参展学生都见过。
一台银灰色无人机,能扫描,能建模,还能阻止沈浩伤人。
厉害归厉害,但他们不懂里面具体涉及的技术,并没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科技的震撼力。
如今,林院士的话,勾起了学生们全部的好奇和疑问。
“太阳能技术不是很简单吗?为什么院士都做不出建模?”
“难道是开玩笑?”
“我感觉林院士没有开玩笑,不然当着我们这么多人的面说这种话,传出去不怕闹笑话吗?”
“……我就说,《ENE》怎么可能随便能上的?!沈明洲的建模到底多厉害啊?!”
建模多厉害,全场没几个人知道。
当沈明洲取出那台外观迥然,融合了太阳能技术的无人机,所有人都伸长脖子,恨不得奔到台前看个究竟。
“这台无人机叫做‘蜻蜓’。是我根据谢春应教授的要求,专门用于太阳能技术展示的。”
沈明洲将它放在地面,退后几步,拿了遥控器。
他身后巨大的投影,已经连接上了蜻蜓的万物系统电脑。
屏幕一片灰色,尚未展现出什么与众不同的画面。
台下评委都好奇的盯着蜻蜓。
他们还没发出疑问,蜻蜓瞬间启动,占据舞台的投影出现了面前的全部影像!
清晰的热成像令人发出惊叹,红橙蓝多种色彩,勾勒出台下全部成员轮廓,引起了一阵惊呼。
“卧槽,这是什么?!”
“好像是蜻蜓的热成像建模,我在项目展示的时候见过。”
“不是!这也太恐怖了吧,我们最后一排诶!为什么我这排后面还有影子!”
投影巨大,而且清晰。
报告厅一共20排,可蜻蜓捕捉到的影像,在20排往后,还能见到热成像的身影,在走来走去!
蜻蜓在展示会场显示出场内的所有人,他们只是觉得新奇好玩,沈明洲说可以穿墙,也只是听听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