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连于家几人都没告诉,一个人悄悄地把最西头的窑洞收拾出来,用土坯和木板搭成床架,把菌袋码在上面,两头留出足够的距离,预备出菇。
正常情况下,金针菇在出菇之前需要装料、杀菌、接种等程序。
好在,系统商城销售的菌袋十分友好,专门为叶凡这样的手残人士准备,前期的杀菌、接种都已做好,只需要注意通风、保湿、控温,然后就等着出菇了。
这几天叶凡忙着种蘑菇,车舆册子便丢到了一边。还是胖团提醒,他才想起来,原本还打算尽快给关家做出几辆车来着。
他想了想,干脆找了张厚实的纸,把封面糊上,继而交给于三娘,请她把手推车的制作步骤临摹下来。
早先叶老爹请了夫子到家里教书,于二郎和于三娘都跟着认了些字,再加上于三娘绣活做得好,时常描花样子,这点事对她来说一点都不难。
不过两天的工夫,她便把图纸画好了,顺带着连旁边的注解也抄了下来。
叶凡拿着一对比,竟觉得于三娘画得比原版都好,不仅线条简单,还把那些拗口的文言注解换成了当地的白话,当真是惊喜。
叶凡捧着图纸,把于三娘一顿夸,直叫她不好意思地躲进屋里。于二郎以为他不安好心,明里暗里地瞪了他好几眼。
叶凡就像没看见似的,喜滋滋地打算着让人把图纸捎给关五郎。
一份图纸而已,他并没有拿着当回事儿,于叔却不这么想。
这个时代,任何一门手艺都是养家糊口的营生,大抵是师徒相承,父子相传,像叶凡这般随随便便交给外人的,可谓是独一份。
于叔没有打听车舆册子的来例,只细细地叮嘱于大郎,亲自把东西交到关五郎手上,自己不能看,也不能给旁人看。
于大郎郑重地应下,当天便坐着小船送到了榆树庄。
第二天,天刚刚亮,关大郎便带着关五郎来了,手上拎着满满两篮子腌鹅蛋,一大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还有四只毛绒绒的小鹅仔。
叶凡正蹲在笼子跟前逗小鹅,就听见“咚”的一声,关五郎突然跪到地上,扎扎实实地冲他磕了三个头。
可把叶凡吓着了,连忙去扯他,“快起来,这是做什么?”
关五郎就像扎了根似的,任凭叶凡用足了力气,却是纹丝不动。
粗憨的嗓门倒是响亮,“俺哥说咧,从今往后你就是俺滴师父,也是恩人,往后你老咧,俺要给你养老送终。”
这话一出,在场之人低头的低头,扭脸的扭脸,一个个闷闷地笑。
叶凡哭笑不得,斜着眼去瞅关大郎。
关大郎摸摸鼻子,面不改色地说:“后面这句可不是我说的。”
关五郎木着一张粗犷的脸,纳闷地看着自家兄长,“明明就是你说的,咋不肯认账咧?”
关大郎轻咳一声,拿脚踹他,“闭嘴罢,赶紧起来。”
关五郎拍拍被踹的地方,粗声粗气地埋怨:“嫂嫂新做的衣裳,要留着娶媳妇穿,别给俺整脏咧!”
“就你这榆木疙瘩,还想娶媳妇呢,拉倒吧!”
关五郎哼了哼,直挺挺地从地上站起来。
西屋的窗户开着一条缝,露出一张清秀的脸,眉眼弯弯,笑意盈盈。
关五郎不经意瞄见,黝黑的脸登时红了。
就这样,叶凡莫名其妙多了个徒弟。
关五郎性子虽憨,却着实有几分钻研的劲头,砍树、晒木头,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削制零件,可谓是废寝忘食。
他不识字,又执着地守着规矩,不肯让其他人看图纸,遇到疑难的地方便跑到韩家岭来请教。
叶凡偶尔忙,就让于三娘教他,一来二去,两个人的接触倒是多了起来。
于婶打眼瞧着,不由地就想得远了些,心内既欣喜,又忧愁。
喜的是关家人丁兴旺、兄弟团结,不失为一门好亲事。忧的是自家是贱籍,于三娘再好,关家也不一定乐意。就算关家愿意,她也觉得不踏实,怕女儿嫁过去受穷。
当娘的遇到儿女之事,总是这般左思右想、瞻前顾后。
***
转眼就过了小半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