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君彰,字寒彤,高曲梅家后人。
与帝相知,得宠至终。
第十七章
暗香待在深宫之中并没有闲着,他不但日夜读书作文,还细细询问宫人朝廷目前的情况,举凡不懂的便趁秉毅来时问他,就怕知道的太少将来会给秉毅添乱子。
即便现在处于深宫之中又有重兵看守安全得紧,可暗香不认为纸包得住火,他和秉毅的事迟早会传出去,到时候该怎么办他得先想好才行。
对此他和秉毅有不同的想法,他想若能入朝为官最好,若是不能只要能伴在秉毅身边他便知足,至于入宫为妃则万万不可,爹临终前交代他得替梅家传香火,如今他是做不到了,可至少他还姓梅没有冠上另一个人的姓氏。
就秉毅的立场来说,当然希望暗香身份公开后入宫为妃,两人便可正大光明的出双入对,恩宠暗香。
虽说想法有异,但两人分隔已久不愿在争执中虚度光阴,因此将入宫与否的问题略过不提,一个劲地享受恩爱甜蜜。
先皇留给秉毅的,并不是太平盛世、充盈国库、忠臣猛将,而是混乱书面。
先皇治世时殇江数度决堤,无数百姓流离失所,朝廷为此花费无数银两赈济灾民,好在南方丰收税收富足,才不至于出现无银可济的局面。
可是到了秉毅时局势便不同了,殇江仍旧溃堤,富庶的芳江三州却成了钧王秉霁领地岁入大减,虽然一时之间不至于无银可发,但长久下来如何是好,便是想彻底治理殇江也无银可治。
可芳江三省是先皇定的封邑,也是钧王愿退他方能登上帝位,不是说声让他改封邑便能改,因此秉毅才想一不做二不休除掉钧王。
这也是钧王愿起兵一搏的原因。
此时二王之乱已平,可朝廷内的争斗仍旧未平。
先皇时期陈国丈和叶国丈两派人马相争将朝廷搅成一滩混水,局面最乱时陈国丈派人追杀叶家少爷,叶国丈又下黑手阴了陈国丈派的数名官员,弄得人心惶惶不得安生。
册封秉毅为太子后朝廷局势稍稳,陈国丈请辞丞相之位,先皇慰免说朝廷少不了他辅佐,未准。
却在不久之后免去叶国丈官职,很明显先皇想除掉一些外戚势力,以免将来秉毅登基后左右受制。
不久先皇驾崩,秉毅尚未正式登基,叶皇后便言秉毅应该让叶国丈官复原职,几名叶家人也该有个官职做做,气得秉毅差点儿不想奉叶后为太后,他硬是多拖了一个月,太后奉为太皇太后的仪式都完成了,才奉叶后为太后。
此举一出叶太后自然知道秉毅不悦,行事略加收敛,可收敛不久又对秉毅的皇后之位动上脑筋,欲迎叶家之女坐上后位。
当年为诚王时秉毅原本是有王妃的,广平县主兰晴乃是安国郡王之女,身份高贵为太子妃或为后皆不敢有人多发一语。
可秉毅对她是越看越不满意,每次见她,他都会想起当年的事,想起他无缘来到世间的孩子,满怀不忿。
加上这些年他不知是走了什么霉运始终没有子嗣,只有一名侍妾曹氏为他产下一女安阳,其余侧妃、侍妾、宫女即使有孕也没能生下子嗣。
因此,当年因兰晴自尽而流掉的胎儿在他心目中益发重要,对兰晴的不忿亦深厚。
可是随着他受封为太子,兰晴妻凭夫贵也成了太子妃,如今他登基为皇了,却始终认为兰晴不配为后,秉毅是个冷酷阴狠的人,这一生只对暗香温柔怜惜,于是他做了件震惊朝堂的事。
奉叶皇后为太后之后,他封兰晴为后,侧妃孙氏为裕妃,侍妾曹氏为宁妃与安阳公主同居一殿,其余侍候过他的女子分封为嫔、捷妤不等。
唯一从皇子时期一直跟着他的公子则封为蓝惠嫔,当朝的男妃、男嫔皆在封号前加个蓝字以示区别。
一个月后,下旨废后,将后宫诸事交由出身最高的裕妃掌理。
此举在百官之间炸开了锅,安国郡王在皇族中拥有极高地位,多年来亦是秉毅这派的人,现在他的女儿说废就废他的脸面何在,当下便进宫要秉毅给他一个说法。
百官亦联名上奏说此举万万不可,后宫不安天下不安一类的说词。
面对安国郡王的质问秉毅就一句话:回府问郡王妃吧。「当年的事他不信郡王妃不知情,安国郡王被他的气势镇住,只得回府问自个儿的夫人,此后便不敢再问秉毅此事。
百官的联名上奏他则退回,说后宫之事乃是他的家事,外臣无权过问。
之后还有些不长眼的臣子上奏请求他收回成命,他一概不理,此事就这么定了。
既然大位已定,尚无皇子,后位又虚悬,叶太后自然认为这是叶家的大好良机,极力主张迎叶家之女为新后,每回秉毅请安都要提一回,闹得秉毅干脆不去请安,不去请安又遭到言官指责不教,烦不胜烦。
后宫之事乱成一团外,朝政亦混乱,陈丞相在秉毅登基后再度请辞,这一次秉毅准了,他并要求百官推举新丞相。
这次的人事变动乃是为了除掉钧王铺路,陈丞相毕竟是钧王的人,他不可能除掉钧王,一个弄不好还得先除掉他才能对付钧王,现下他自动请辞也好,省得麻烦。
可是新丞相的人选始终推不出来,无论推举了谁都有人反对,这是因为钧王、诚王之争结束后朝廷众臣分为数派,谁也不服谁,陈丞相是老丞相兼之德高望重还压得住他们,现在陈丞相告老还乡了,他们自然争成一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