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结束以后,地图被重新分割,临国的版图自然又扩张了不少。
三国和议的事情自然没有被放下,连铁棘战车的订单都照样如从前一般执行——攻打西夏的事情被推到了九月,临国依旧不出钱也不出力,却在隐约地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逼着他们去相争。
在这些事情的基础上,又添了一个沂州和议。
沂州和议的内容,对于金宋而言确实有些串味了。
在绍兴协议之中,金是君,宋是臣,当年的规矩本来是赵构应该给金国皇帝行跪拜礼,只是秦桧以孝期为理由给挡掉了。
可在沂州和议之中,柳恣表示对这种伦理哏不太感兴趣,表示三国从此平起平坐,不要再纠结谁比谁高了。
临国甚至不要金宋的岁币进贡,只吩咐在后续的外交工作中修订清晰三国的商贸等领域的具体条例,连占便宜的兴趣都没有。
眼下的临国,占了富产磷矿的海州,霸了岩盐资源丰富、坡缕缟石数不胜数的楚州,还拿下了金刚石储量极高、铁矿可采面积达十平方公里的沂州,别说跟金宋闹着玩,就是专心推动工业革命,把目标放在造飞机造卫星上都没有问题了。
这些事情在临国内部自然都可以自圆其说,但同时也在进一步的激发宋金两国的不安和恐慌。
别说铁棘之车了,就之前拿来守城的炮车,随便拿三辆出来都能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轰过去——临国为什么这么好讲话,而且根本没有继续打得意思?
他们是有什么把柄或者弱点,所以才一直不扩张吗。
陆游在沂州和议之后,虽然没注意到皇上怀里又多了个新东西,却能够明显地嗅出临国的不安分出来。
如今掐不死这苗头,未来只会更难做。
他想来想去,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到了辛弃疾的身上。
一定要找到制胜的办法。
也一定要毁掉临国。
辛弃疾再次被带到了宫城之中。
他不清楚这附近的规制,也不清楚自己被带去了哪里。
但总隐约感觉……这次的问询果然和从前几次不一样。
而且极有可能和城内传的沸沸扬扬的事情有关。
赵构等在殿内,一眼就看见了这个书生。
旁边的汤丞相端出一副长者的大度姿态出来,笑吟吟地招呼他不必多礼,坐下说话。
来的人不多,但都是枢密院以及其他几处的重臣。
话虽然这么说,但礼数不敢出错。
哪怕汤丞相又开口拦了一次,辛弃疾还是跟皇上和他手下的一群人轮流行了个礼,脚步眼神一个不错。
直到皇上跟他问话的时候,他才敢抬头看看这个久未见面的皇帝。
赵构又老了些许,双鬓染白而皱纹横布,笑起来都会加深老态。
汤丞相自然是替皇帝来说事的,两三句话就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,大意就是你辛弃疾理应明白家国大义,为宋国慷慨解囊,把知道的事情都掏出来。
旁边陆游再出面许诺,说只要他帮着朝廷瓦解临国,自然高官厚禄不尽,还把他沂州附近的家人都想办法接过来。
辛弃疾既不接话也不回避,只听完三四个文臣轮番上阵的一通说辞之后,才再度作揖询问道:“陛下可问的是制服临国之道?”
“是。”赵构盯着他道:“你肯说实话吗?”
辛弃疾抬起头来,双眼清澈干净:“言无不尽。”
——
他的态度始终都非常配合,语气却带着微微的悲凉。
只是这种悲凉没有宋人能察觉。
“临国,是以科学和法理治国的。”
辛弃疾开口的时候,其他人的眼神都开始变得复杂而不信任。
“他们孩童从识字起就不读道德之书,而是学习科技之术、自然之律。”
“也正因如此,无论是工匠技艺,还是国防武器,每一样的发展速度都非常的快,而且每个领域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。”
宋代虽然风行从商,人们甚至不把做商人当成一桩丑事,可这不代表做工匠或者钻研这些奇淫技巧就是值得提倡的。
“宋国不说制胜临国,哪怕只是想收复河山、驱逐金贼,也应该开启民智、发展科技,让真正的物理之学、化工之学能够被体系化的传播和发展。”
辛弃疾说的是实话,可他自己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。
一个封建国家立国的根本,就在于至高无上的君权。
参政院也好、扬州或者整个临国也好,民主思想是占主流的,想要发展科技推动生产力没有任何问题。
可是对于宋国而言,如果发展科技,萃取新的文明,就等同于在推动资产阶级的发展,叩开民主思潮的大门。
文思院那边明显已经感觉到了一部分思想的变化,在极力的传播三纲五常的思想,所有从扬州归来的士子都要日夜诵读经典古著,还要写感想文章上去以证心诚。
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要口述一遍自证心迹,由小吏抄好了一并交上去。
“陛下,”他深深一揖,再度道:“不懂物理之学,就无法改良抛石机和火箭,不懂化工之学,就造不出烟雾弹和催泪弹,一切都由您定夺。”
赵构低头玩着什么东西,坐在高位上没出声。
他虽然召见的是这个临国回来的书生,心里想到的确实沂州和议时走进他营帐的那个女人。
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进来的。
那个女人自称云祈,看玉牌身份也是金国的贵夫人,却说自己是从临国叛逃出来,目前附庸于金国的朝廷,有意与他暗中合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