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梦得捋须眯了下眼,共济学堂这种办学,必须支持。
朱震心里也在盘算着,如果户部再掐工部预算,就从共济会要捐助。
至于学堂办学上的不妥之处,日后再论不迟。
作者有话要说:继续侧描呀侧描~~~~~~~~~~~
正文 328新的学派
出了学楼往前行出百步左右,就是学堂的藏书楼。
楼楣上悬匾“百味书屋”。
叶梦得咦了声,“这名起得倒是有趣。”
章舜举微微笑着,“人生百味,尽在书中。咀嚼百遍,方得其味。”
叶梦得哈哈笑起来,“有意思。”
不经过人生阅历的人取不出这样的名来。
朱震眯眼看了眼匾下——题篆依然是“凤山”。
这回书的却不是颜体,而是行楷,七分端谨,三分灵动。
端于书而不尽信书,思辨灵活。
何涣微微叹了口气,说了句:“可惜。”
如此胸有丘壑的女子,可惜办学理念上岔了道。
何涣起了惜才之心。
苏駉捋须一笑,也说了句:“心思巧妙。”
何涣哼了声,甩袖径直往前。
苏駉哈哈一笑,双手负后,悠然而行。
太学的学风历来比国子监开放,自苏駉掌校后,学风、思想都更加活跃,比起国子监的稳重守旧大有不同,是以在对待共济学堂的教学方向上,苏駉与何涣的态度便有所不同。
在他看来,与其让士子落第不中而对朝廷生出怨愤,倒不如谋业而安。当然他对士子事于商贾也存着疑虑,但更多的是对这些学子能否“出污泥而不染”的道德方面的忧虑,而非对读书人操持贱业的反对。
有这番思虑,苏駉抱着拭目以待的心态。
或许共济学堂能走出一条道来。
在凤凰书院,他已经看到了一条与官学不同的路。
从隋唐立科举取士之后,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,无论官学私学俱是为了科举取士。及至大宋,士子功利心更重,官学之弊尤甚,学子争驰功利之末,而弃道德之本,以空虚之说为是,而无济世保民之心。